第(2/3)页 接着就是炮兵的训练。 赢丹直接将李信部队中的三弓床弩兵几批过来调了过来原因是这高爆弹的发射其实和三弓床弩的发射是一个原理,比如调整俯仰角。 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三弓床弩兵原本就担负着发射“高爆弹”的任务,总算是接触过火药并知道它的厉害,于是更有警觉性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更需要保持谨慎的是运输药包的那些兵士……他们可是推着一车的药包跟在高爆弹后方随时补给。 这一车药包若是不小心被点燃或是发生意外,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赢丹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首先是药包距离高爆弹必须足够远,然后一次送去一个药包……宁愿麻烦一些也要保证安全。 其次,除了负责点火的炮兵外,其余兵士必须隔绝易燃物尤其是火折子。 不仅自己不能使用还必须在周围设下警戒线阻止闲杂人等进入。 否则,奸细只需要抛过来一根火把,就可以将其引爆岂不冤枉? 于是这配上的就不只是炮兵,还有用于警戒的护卫。每门炮以五十人编制,且还分配了十匹马五辆马车。 这让赢丹有些头疼,原本他以为一门炮只需要十几、二十人都了不起了,没想到进入编制阶段才发现问题很多。 比如炮车需要多少人机动和操作? 少说也要二十人吧,而且还是在有马力的情况下。 另外还有运输药包的,运输弹丸的,负责和备用火药的等等,这些都要有人有马车。 七算八算结果发现没有五十人似乎都动不了。 赢丹这时候就羡慕起现代的自行高爆弹了……什么东西都装在一辆车里,只需要几个人控制,油门一踩想去哪就去哪。 五十人分配一门炮,二十门炮就需要一千人。 这对于秦军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 其中有些任务似乎可以交给劳役或是从印度新征来的兵,比如运送弹丸。 但一来这也省不下多少人,二来在加入印度兵语言不通又会造成混乱,三来是印度兵文化水平不高有些笨手笨脚的…… 赢丹担心会出什么乱子,于是干脆全用秦军兵士。 在高爆弹没造好之前,训练用的就是模型。 这模型其实就是一个两轮的炮座,上面加上一段与高爆弹长度相同大小相近的木头,然后让兵士练机动和操炮其中就只炮弹是真实的这球形炮弹的制作,欠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第(2/3)页